清明,跨越时空的守护与追寻


春草又绿,梨花纷飞,清明是追思的时节。在潍坊这片红色热土上,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是烈士的亲人,却用数十年光阴默默守护英魂,跋山涉水只为无名英雄寻根溯源,他们用平凡的身躯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

天地英雄气,清明祭忠魂。今天,让我们来认识这些坚持为英烈守墓寻亲的身边好人,与他们一起缅怀英烈,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二十四载守陵路

为烈士点亮“回家灯”


2001年,“山东好人”杨智忠带着对父辈革命精神的传承,成为潍坊昌邑市饮马烈士陵园管理员。陵园内长眠着720位烈士,初到时荒草丛生、断碑残垣,他与妻子在没水没电的小屋里一住就是十年,靠油灯照明、挑水度日。2011年,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帮助下,住处接通了水电,陵园也从原来的荒草一片、荆棘丛生,变成现在的松柏常青、素花环绕,丰碑矗立。24年来,杨智忠以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和劳累,用一份沉甸甸的承诺和对烈士的一腔真情大爱守护着这片陵园。


640.jpg


2003年,一位烈士家属的痛哭触动了他。自此,在妻子的支持下,2004年开始,杨智忠踏上了为无名烈士寻亲的漫漫长路。他走访多地、整理档案,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杨智忠老人已为100余位烈士找到亲属线索。

他说:“陪伴守护好英烈,把他们的英魂送回家,是致敬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这种精神,只要自己还活着,就会一直做下去!”


十三年坚守烈士祠

让红色记忆永不褪色


2012年,“山东好人”魏铁良毅然接过守祠接力棒,便把这份工作当作事业,默默守护着527个烈士牌位。他义务守祠,没有节假日,更没有高薪,一干就是十三年。除日常工作外,他还亲自动手修缮烈士祠堂,修复烈士牌位,清除院子里的杂草,重新粉刷院内门窗,甚至把自家的花草搬过来。


图片


魏铁良在工作中发现,有关烈士事迹的记载非常少。为了补上这个缺憾,一有时间他就拿着烈士名单,遍访周边数十个村庄,寻访烈士的后人和战友,搜集整理出近10万字的烈士事迹材料,他说:“抗战期间,在昌北大地上四支队伍奔向了山东抗日的战场,我把它整理出来以后,要让更多的人们看到,增强人们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更不能忘记先烈们。”如今,他对祠内每位烈士的事迹都非常熟悉,谁年龄最小,谁经历如何,哪几个人是亲兄弟,他都考证得明明白白。

“经常有人问,这些烈士都很年轻,他们有后代吗?我回答说,他们没有后人,我老魏就是他们的儿子!”这是魏铁良对500多位英烈的郑重承诺。


为烈士碑文描金

让英雄名字闪光


“中国好人”庄文新秉持“退伍不褪色”的信念,二十年如一日投身双拥事业。他带领志愿者将烈士事迹整理成《永恒的丰碑》纪念册,并组织“红色碑文守护行动”,发动社会各界参与英烈碑文修复、描金工作。在庄文新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自发加入这支“特殊”的描金队伍中,大家以革命先烈为榜样,传承红色基因。


图片

庄文新(左一)带领志愿者为烈士墓碑描金


庄文新说:“为烈士墓碑描金,不仅是对烈士事迹的追忆,更是要将他们的精神赓续传承。”


织就“寻亲网”

让英魂跨越山海归乡


自2014年起,“山东好人”郝光发起“为烈士寻家”大型公益行动,他带领志愿者们辗转南北,实地走访,截至目前,通过联合各地相关单位、公益组织、新闻媒体,已为66名烈士找到了亲人。


2022.7.25为莱阳籍李洪绪烈士找到亲人.JPG

郝光(左一)为莱阳籍李洪绪烈士找到亲人


最令人动容的是2015年,郝光冒雨赶往威海寻访时,接到段秀钦烈士女儿的电话:“郝老师,我给您跪下了!母亲等了父亲70年啊……”这段跨越生死的相认,成为他坚持的动力。他还组织走访400余名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和老战士,整理形成了40万字的文字资料和2000余小时的影像资料,制作了60多部红色微视频、电视片,并编印《听老革命讲那过去的事情》教材捐赠学校,让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扫描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