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意见》精神,推动我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提质扩面、提档升级,建设新时代美德山东,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重要指示要求,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为主题,以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为首要任务,以做实思想政治工作为重点方向,以培养时代新人弘扬时代新风为基本职责,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为组织方式,以综合利用阵地资源为基础支撑,以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为工作导向,以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为标志,筑牢城乡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深入推进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更好提升“厚道齐鲁地、美德山东人”形象,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2.主要目标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由试点探索转为全面展开,2022年底前实现有场所、有队伍、有活动、有项目、有机制“五有”标准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全面融入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社会治理,融入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做到资源整合到位、体制机制健全到位、服务群众精准到位。


        二、深化场所建设


        1.建强县(市、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依托综合性文体活动中心、公共文化场馆、综治管理中心、融媒体中心等建设固定场所,具备指挥中枢、教育培训、文明体验、成果展示等功能。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办公室,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孵化基地。


        2.建优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依托乡镇党群服务中心、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等建设固定场所,发挥区域统筹、服务保障、上下联通等功能。鼓励并支持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非遗传承人、优秀志愿者和团队等建立特色工作室。


        3.建实行政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基本阵地,鼓励依托城乡闲置的校舍、民宅、厂房等阵地建设固定场所,广泛建设文明实践公园、广场,充分发挥服务群众、教育群众一线阵地作用,引导群众积极参与文明实践活动。以党员、“五老”、身边好人、热心群众等所在家庭为中心户,探索建设文明实践家庭站,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推动文明实践进家入户。


        4.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鼓励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文明实践基地,支持机关、企业、学校、医院等有关单位发挥优势,建设各具功能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


        5.广泛建立志愿服务站点。在居民聚集区、公共服务设施、窗口单位及农村集市、劳务市场等重点公共场所,广泛设置有人员、有项目、有管理、有文明实践显著标识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岗),推动公共文化场所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站点建设全覆盖,构建点多面广、功能完备、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确保群众可以随时参与文明实践活动。


        6.积极搭建网络平台。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对接中国志愿服务网,打通省融媒体中心平台、地方文明实践平台等数据通道,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体系、阵地资源、活动资源、项目组织实施等管理功能。建立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通的文明实践工作群,村级实践站建立党员、群众、家乡在外人员文明实践联络群,搭建信息速递、文明传播、凝心聚力的网络平台。


        7.规范细化建设标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要按照“实用、能用、管用、好用”的原则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坚持一室多用,每个场所不少于3处功能室,具备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科学普及等功能,设有志愿服务站且正常发挥作用。确保要素齐全,有规范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项目计划、队伍名册、活动台账等内容,有志愿服务电话、二维码等联系方式,鼓励24小时提供服务。注重环境建设,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在室外显著位置设立醒目公益性标识,利用文明实践公益广告、文化墙绘、景观小品、宣传栏等载体,打造主题鲜明、功能协调、环境优美的文明实践阵地。


        三、深化队伍建设


        1.健全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指导(服务)中心作用,确保至少5名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推进文明实践工作。按照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山东省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方案》要求,依托城乡公益性岗位配备至少2名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专管员、至少1名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专管员,负责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管理服务,明确职责任务和目标考核。按照省委组织部、省委政法委等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网格化治理的指导意见》要求,推进文明实践融入网格管理体系,按照“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要求同步核拨专项经费,发挥好网格员、志愿者作用,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和思想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


        2.壮大志愿服务队伍。组建县级志愿服务总队,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队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要建立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社科普及惠民、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难解困、文明倡导、心理关爱、应急救援、便民服务、敬老爱老、关爱未成年人、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移风易俗等17支志愿服务队,每支队伍每年活动不少于12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组建5支以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且每支队伍每年活动不少于12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立3支以上群众身边不走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常态化了解群众需求,及时提供关爱帮扶。发挥党员带头作用,机关企事业单位在职党员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参与率达到80%以上,每年从事志愿服务时间达到20小时。倡导全民全域志愿,县(市、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本地常驻人口比例的15%以上,有志愿服务时间记录的志愿者人数占注册志愿者总人数的比例大于50%。


        3.加强业务培训。建立多层次、专业化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开展全员培训,强化动态管理,让志愿者掌握文明实践工作目标、内容和要求,提高志愿者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省市每年举办文明实践骨干、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培训班,培树先进典型,强化引领带动。各专业志愿服务组织的主管部门单位发挥职能优势、用好部门资源举办各类专业志愿服务队伍培训班,提升志愿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统筹社会组织孵化、培训资源,每年举办不少于2次的集中专业培训。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用好各类线上、线下培训阵地,组织相关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培训。


        4.完善激励措施。制定《山东省志愿服务嘉许回馈办法》,健全以服务时长为基础的星级认定、公共服务、评先树优等志愿服务嘉许回馈机制,对志愿者入学、就业、医疗、交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性激励。探索推行文明实践积分制管理,鼓励中心、所、站通过设立积分银行、信用超市、公益基金等办法,把群众参与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情况与积分兑换、享受服务、获取荣誉等激励挂钩,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深化实践活动


        1.宣传宣讲党的理论政策。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志愿宣讲,不断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广泛开展“永远跟党走”志愿宣讲,开展“强国复兴有我”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组织开展文明实践“微宣讲”比赛,挖掘一批基层宣讲人才,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广泛开展宣讲志愿服务活动,探索打造有特点、有影响的文明实践宣讲品牌。结合群众阅读和接受习惯,组织社科专家、理论工作者编写宣讲教案、乡土教材、群众读物,依托融媒体中心、“学习强国”山东平台、“灯塔-党建在线”网络平台推出宣讲课程、公益广告、短视频等,满足群众学理论用理论的多样化需求。


        2.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续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四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广泛开展国防主题教育活动。深化“学雷锋,做山东好人”活动,在中心、所、站层层开展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山东好人等选树活动,综合运用专题专访、公益广告、事迹展览、基层巡讲等方式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建好用好乡村“复兴少年宫”,深入开展“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和“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活动。


        3.持续深化移风易俗。深入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婚俗丧俗改革,加强婚介机构、婚丧承办公司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整合社会资源建设新时代结婚礼堂。建立移风易俗志愿服务队伍,推行文明婚丧新礼仪。充分发挥村(居)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加强红白理事会成员培训,鼓励村(居)就文明节俭制定标准,纳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


        4.丰富群众文化供给。提升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强面向群众的小戏、小品等文化内容生产服务,拓展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高质量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经常性组织健康公益讲座、技能培训、法治宣传、科学普及、文艺汇演、全民阅读等活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主题活动,动员群众走出小家、融入大家,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群体活动。


        5.倡树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在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消费生活、工作生活等方面,倡导建立自律助人、孝老爱亲、服务利他、节俭绿色、共建共享的新时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推动融入基层党建、社会治理、文明创建形成合力。培育一批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志愿服务典型,示范带动广大家庭、基层单位,从自身做起、点滴做起,更好践行美德健康生活方式。


        6.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定期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提升活动,深化“我为群众办实事”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坚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围绕为老服务、为小服务、为困难群体服务、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人群服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等“五为”服务,深入开展“情暖夕阳红”“阳光成长”“暖心·同行”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实施关爱困境儿童“手牵手圆梦行动”志愿服务项目。在村居特别是城镇社区,大力倡导互助式志愿服务,探索建立小区、楼宇、单元邻里互助队、村民互助会,常态化举办邻居节、邻里守望互助等活动。


        7.推动活动常态长效。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要做到常态开放,明确开放时间和管理员,制定年度、月度活动计划,设立固定的文明实践活动日。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结合重大节点、重大活动、重要工作等开展集中性文明实践活动,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分散式文明实践活动。每年以中心、所、站名义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均不少于12次,其中理论政策宣讲活动社区不少于4次、农村不少于2次。


        五、深化项目建设


        1.精准设计项目。围绕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设计开展理论政策宣讲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服务中心大局,设计开展乡村振兴、疫情防控、生态文明、美德健康生活方式、社会治理等方面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满足群众普遍性需求,设计开展文艺服务、助学支教、医疗健身、科学普及、法律服务、卫生环保、扶弱帮困等普惠性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满足群众个性化差异化需求,设计开展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以及困难群体、需要心理疏导者等特惠性志愿服务项目。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设计开展婚姻调解、爱心小屋等志愿服务项目。围绕提升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用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经验,设计开展应急宣传、救援、培训、咨询等志愿服务项目。定期开展其他常规志愿服务项目。


        2.规范运行流程。按照“群众点单—中心(所、站)派单—志愿组织(者)接单—群众评单—政府奖单”的“五单”运行流程,对志愿服务项目实行闭环管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及时搜集上报群众需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整合各方资源制定发布服务项目,坚持因事找人,面向社会吸收招募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按照项目目标、要求和进度,认真组织实施。建立项目效果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事后回访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建议,不断完善项目内容、改进实施方法。建立志愿服务活动时长记录机制,规范志愿服务时长管理。


        3.建立项目库。根据文明实践目标任务和基层群众需求,面向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公开征集项目,经过广泛征集、筛选整理、专家评审、指导提升等环节,精选优质项目纳入项目库。建立健全长效管理评估机制,通过志愿服务网上平台对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公示,做好项目推进的跟踪、指导、评价,确保项目落地见效。对入库项目给予资金支持、优先推荐、机构体验和公益福利等支持,帮助志愿服务组织提高组织运营能力、提升项目质效水平。


        4.打造品牌项目。市县品牌项目数量按户籍人口当量计算,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数量,每100万人口不少于5个;县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品牌项目数量,所在县区人口50万以上的不少于10个,人口50万以下的不少于5个。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品牌项目数量不少于3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品牌项目数量不少于1个。


        六、深化机制建设


        1.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健全省级负总责、市级抓推进、县级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完善联系帮包制度,做好挂点联系、调研指导和督促落实。各市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有效统筹各部门力量,推动工作落地见效。市县两级党委每年召开常委会研究部署工作不少于2次,研究制定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具体措施。市委宣传部派员列席县(市、区)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办公会、专项工作会,指导县域开展工作。县级制定文明实践重点工作项目清单和县(市、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书记重点任务清单,每年组织召开工作推进会、现场会不少于2次。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组织党支部、党小组建设。


        2.资源整合共享机制。按照“激活闲置资源、打通封闭资源、下沉优质资源、共享区域资源、联动社会资源、融通网络资源”的要求,把所有可以利用的阵地资源、人才资源和信息资源统筹整合起来,统一调配,一体使用。各级文明委加强协调指导,调动各成员单位发挥职能优势、下沉优质资源,构建各负其责、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组织文明单位、文明校园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结对共建,实现阵地、队伍、活动、项目及群众满意度的全面提升。统筹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实现同频共振、相互促进。


        3.典型引领推广机制。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十百千”典型培育推广行动,发挥省级先行试点的表率带动作用,推出一批具有地方特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通过编发工作案例,开展项目比赛、现场观摩、网上交流、培训学习、成果展示、全媒体宣传等方式及时总结推广,努力营造全社会推进文明实践的浓厚氛围。


        4.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资金支持和统筹力度,省市两级财政予以必要支持,县级承担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基本经费,相关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鼓励各地引导社会力量设立文明实践基金,支持阵地建设、项目培育、表彰奖励以及薄弱地区文明实践工作,构建政府投入为主、多种渠道筹措为辅的多元投入机制。


        5.督导评估推进机制。制定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评估体系,建立工作通报制度和约谈机制,采取县级验收、市级互评、省级抽查方式,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和专项巡视巡察,纳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标准,确保文明实践工作常抓不懈、常态长效。


扫描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