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拓展“流动课堂”项目,打造多样化文明实践“微阵地”

近年来,为进一步提升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化建设,东昌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侯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围绕群众实际需求,对“流动课堂”项目持续提升,拓展阵地场景、服务形式,活动内容,全面打造群众身边的多样化文明实践“微阵地”,推动文明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图片

“沉浸式”课堂拓展阵地场景。“流动课堂”项目着眼“在哪实践”这一问题,强化阵地布局“立体化”。通过串联载体,依照“应融尽融”的原则,对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红色教育基地、文旅阵地、农贸集市等阵地进行整合“打包”,根据不同场景、不同群体,分层分类开设传党音、讲理论、说政策、送技术等沉浸式课堂。如利用“党史教育基地”“任家楼地下交通站”“乡村记忆馆”等阵地打造真实场景的“历史课堂”;利用“农贸集市”“田间地头”等阵地打造冒热气、聚人气的“乡土课堂”;利用“加速度人工智能研学基地”“花田森林”等阵地打造青少年“求新、求奇、求知、求乐”的“科普课堂”;利用“爱心菜园”等阵地打造多样化劳动实践“农耕课堂”,不断强化辖区群众体验感和参与度,让“流动课堂”真正活起来、有深度、受欢迎。

图片

“趣味式”课程拓展服务形式。为提高“流动课堂”对不同群体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按照“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实践什么”的原则,“你有好点子,我有好场子”,各“课堂”不断拓展课程内容,增强趣味性。开拓“众创空间”,在各“课堂”广泛开展“文明实践播报员”“群众议事,理论走亲”“集市宣讲”“上门送政策”“农技走田间”“非遗美学体验”“移风易俗我践行”等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带领大家诵读一段传统经典、演唱一首优秀歌曲、观看一部红色影片、讲述一个身边故事、开展一场非遗活动、练习一段形体舞蹈等各种内容和形式,聚焦群众实际需求、解读群众最想了解的政策、讲述群众喜爱听、愿意听的内容,打造“故事性、游戏性、情景化”为一体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模式,增强群众情感认同,创造出在服务群众中宣传群众、引导群众的“趣味式流动课堂”模式。

图片

“菜单化”活动拓展服务内容。“流动课堂”通过发放线下“蒲公英心愿卡”、线上征集等方式,将群众需求进行梳理,“特惠性”和“普惠性”结合,在各“课堂”开展“菜单化”活动。如根据群众红色精神宣传需求,“故事爷爷”王忠祥将伟大建党精神和聊城当地红色资源有机结合,在各个“课堂”开展红色故事宣讲,通过讲述冠县六十二烈士、阳谷坡里暴动、抗日民族英雄金方昌等英雄事迹,让群众在“红色故事”中更加深切地感悟建党精神。如围绕“校园霸凌”舆论热点,“流动课堂”邀请检察官、律师在中小学开展法治教育专题讲座,通过结合真实案例故事,让青少年深刻体会到校园欺凌的真实危害,学会如何正确保护自己。如围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流动课堂”延伸讲述每个节日背后的传统习俗和典故、现场体验节日习俗活动,提升群众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认同感。“流动课堂”把枯燥的“说教”变成能听进去的“故事会”,通过群众喜闻乐见、互动交流的课堂模式,把服务送到群众“门口”,种在群众“心头”。

扫描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