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让千年文脉在“最美”书香中绵延传承

晨曦微露,潍坊青州市南湖书院缓缓苏醒。白墙黛瓦缀着晶莹露珠,飞檐翘角下的铜铃随风轻响,阎崇年先生题写的“南湖书院”匾额悬于木色大门,泛着温润光泽。这座获评“山东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书院,以960平方米江南园林式空间,成了连接青州古今的文化驿站。

清晨八点,书院大门准时开启。银发长者携线装古籍坐于庭院木凳,指尖轻拂泛黄书页;年轻父母牵孩子走向绘本区,孩童踮脚盯卡通绘本封面,不同年龄读者和谐共处。室内融传统与现代:木质书架沿墙而立,藏有《诗经》《论语》及儿童绘本、科普读物共2万余册;特藏区《青州府志》《中华善本百部经典再造》与现代读物相映,书脊岁月痕与新装帧见证文化传承创新。

周末的状元文化讲座最是热闹。离开门半小时,门口已围满亲子家庭:孩子攥着小笔记本,家长翻着手机里的王曾典故,盼着早点进场。每期30组家庭名额,开放预约当天告罄。上午九点,讲座开启,状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岩以《三元宰相王曾》为题,为亲子家庭讲这位青州籍状元的传奇。“王曾连中三元,靠‘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勤奋,更揣‘为天下立心’的抱负。”王岩边说边展示课件,孩子们凑着看得入神。互动环节,小手齐刷刷举:“我也要每天练字!”“帮同学补习算有担当吗?”稚嫩提问逗笑全场,家长笑着记录,这正是传统文化焕新的生动写照。

上午十点,状元讲座落幕,日头渐高,书院各处更鲜活。国学教室内,孩童身着淡蓝汉服学传统礼仪,一躬身一揖让间满是认真;非遗工坊里,古法香牌传承人李娜指导亲子家庭揉制香泥,“心要静,就像读书需专注”的叮嘱,随清雅香气漫开。作为青州老年大学分教学点,这里的书法课、文学鉴赏课、朗读课等常年满员,银发学员挥毫、青年学子聆听,不同年龄层在此各得其所,织就独特的文化生态。

书院服务不止院墙内。通过“行走的文化课堂”,学员随老师进青州博物馆,隔玻璃观赵秉忠状元卷真迹,听讲解员说“为生民立命”深意;到松林书院触“勤学”碑刻,感受古书院治学氛围;借元宇宙VR沉浸式“穿越”明代考场,体验古人夜读答卷场景。这种立体体验让文化“活”起来,累计接待研学超3000人次。

生机源于成熟运营机制。王府街道建场地、给政策;新华书店以“6:4公益商业配比”运营,6成资源用于公益阅读、免费讲座,4成靠文创、研学“造血”,守牢公益底色又保可持续。150余名志愿者织就服务网:退休教师义务讲文学课,大学生志愿者整理书架、引亲子活动,形成“群众点单—书院派单—社会评单”闭环,让书院成市民愿来、留得住的文化家园。

暮色降临,忙碌一天的亲子家庭享阅读时光:孩子举自制状元香牌兴奋展示,家长围坐木桌交流教育心得;银发学员仍在回廊切磋书法,墨香伴茶香。书院累计办活动1200余场,服务读者6万余人次,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文化滋养。

南湖书院的美,不只在江南园林雅致,更在对全龄读者的细腻关怀。它以书页墨香、香牌清雅、汉服淡蓝连古今,让青州千年文脉在亲子共学笔记、老少切磋笔墨间绵延。这座书院用文化温度证明:传统文化从非博物馆古董,而是能与现代生活共生的精神养分,文化传承永远是充满生机的最美进行时。


扫描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