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锄头放下画笔起,艺术唤醒“空心村”

文化大集上,越野定向、趣味抓鸡等活动引来游客阵阵欢笑;情景剧与文艺演出轮番上演,不断将现场氛围推向高潮。村巷深处,绘有耕牛、石碾和粮食图案的石墙,在雨水的冲刷下色彩愈发鲜亮,墙前挤满了拍照打卡的游客。

今年国庆假期,即便秋雨淅沥,诸城市南湖区蔡家沟村依然人头攒动,洋溢着火热的气氛。这份热闹并非凭空而来,它的背后,是一个曾经无集体资产、无稳定经济来源、无年轻劳动力的“三无”空心村,历经八年探索,用艺术唤醒乡土的一场生动实践。

蔡家沟村农民画展。


“2018年之前,村里九成以上的年轻人都外出谋生,日常只剩下不到200位平均年龄70岁的老人。”蔡家沟村第一书记周峰回忆道。那时,村民收入全靠传统农耕,老屋接连倒塌,整个村庄仿佛仍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光景。

转机出现在南湖区党委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的整体开发规划之后。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决策推动下,艺术家张破受邀前来考察。在走访了18个村落后,他最终选定蔡家沟——这里老屋虽已塌了一半,夯土的肌理却因此显露;村落高低错落,南边的自然景观保存完好。这个未经开发、看似破旧,却保留了自然本真与原始魅力的村庄,在艺术家眼中恰如一块稍加雕琢便可焕发光彩的“璞玉”。

2017年12月,张破正式驻村。随后,共计12位艺术家陆续聚集于此,一场以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也由此拉开序幕。政府率先投入资金完善基础设施,硬化道路、铺设管网、改造厕所,为艺术植入筑牢根基。艺术家则发起“彩虹计划”,带领村民用画笔重塑村庄——从最初7幅墙绘到如今107幅作品,村巷变身“行走的画廊”。


蔡家沟村村民作画场景(资料图)。


然而,艺术家与村民的融合并非一帆风顺。初来之时,留着长发、戴着耳钉的艺术家们,让质朴而观念保守的村民心生疑虑,对他们的来意也充满不信任。面对隔阂,艺术家们主动迈出了第一步——他们选择“农民化”:稳定驻扎在村里,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时,他们也推动“农民艺术家化”,鼓励村民参与创作,从“扛锄头”到“拿画笔”,从辅助打下手,逐步成长为能独立创作的农民画家。

“为了帮助村民入门,艺术家们摸索出一套‘7天绘画教学法’。”周峰介绍,教学不强调高深理论,只讲解核心技法,鼓励村民自由创作,再根据每个人画面的色彩对比、明暗和饱和度等特点因材施教。“村里还专门配备了画室,参与绘画的村民每天还能获得30元补助。”

年过七旬的村民丁金玉就是这一转变的亲历者。“老师最初教我画静物,一个礼拜我就学会了。后来我自己琢磨画人物,越画越好。”六年下来,他画了200多幅作品,如今最拿手的是全家福。“一幅五六口人的全家福,能卖到五六百块钱,都是合作社帮我们代销。”


村民丁金玉正在画画。


为实现长效发展,蔡家沟成立了合作社,并探索建立起“政府+合作社+艺术家+村民”的利益共享机制。在经营上,一方面通过网络与线下场馆进行销售;另一方面,蔡家沟村还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将农民画融入农产品包装,开发定制产品。企业通过购买版权并约定销售分成的方式,使村民能持续分享收益。此外,蔡家沟进一步拓展了乡村旅游、研学等板块。今年上半年,仅研学板块就带动村集体增收31.5万元。

蔡家沟村的文化大集,已成为每周六的固定节目,农民画衍生出的5大系列30余种商品,也成了游客“带得走的文化”。如今,村民不仅可以通过卖画增收,还能在民宿、餐饮等新业态中就业。一些年轻人看到家乡潜力,也纷纷返乡创业。曾经的“三无”空心村,已然蜕变为艺术引领、产业渐兴、人人向往的美丽乡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扫描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